Home 汉语天地 汉语365 汉语365:第六天

汉语365:第六天

4245

汉语读音的历史沿革

李旭彤

五帝时期,仓颉造字之后,由皇室推广,中原文字逐渐统一为仓颉所造之字,与这种文字对应的通用读音—“雅言”也开始出现。 《辞海·雅言》条说:“雅言,古时称’共同语’,同’方言’对称。”孔颖达在《正文》中说:“雅言,正言也。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。

这种雅言由夏继承,就是夏言。 “雅”、“夏”古代互通的例证很多:《左传》“公子雅”,《韩非子》作“公子夏”;郭店楚简《孔子诗论》“大雅”、“小雅”作“大夏”、“小夏”;《墨子》引“大雅”也作“大夏”。尤其《荀子·荣辱篇》“越人安越,楚人安楚,君子安雅”,《儒效篇》作“居楚而楚,居越而越,居夏而夏。

夏朝建都在洛阳,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。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就在洛阳一带流传,可以说古洛阳话就是古代的普通话,或者说是雅音。周代亦继承了商殷的雅言。孔子在鲁国讲学,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,孔子亦用雅言来讲学。《论语·述而第七》中说:“子所雅言,《诗》《书》、执礼,皆雅言也。 ”

周以后,历代正统汉族王朝,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。雅言在唐宋时期,发展到了最高峰,达到了一字一音,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,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中原雅言。但是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,雅言也受各地方言影响有所修正。

随着朝代的更替,很多前朝遗民会离开中原,迁往现在的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,乃至云南、贵州一带。这些前朝遗民如果集聚在一些偏僻、封闭的地区居住,往往数千年后,还保持着当时语言发音。据考证,在云贵一带的某些偏僻山区,人们还在使用夏商、乃至更加远古的语言、语音。

唐宋之时,汉语语音发展到了最高峰,发展完善了八音体系。八音取法于《周易》八卦。八音分阴阳,而阴阳再分“平上去入”四声。就是”阳平”, “阳上”, “阳去”, “阳入” ,”阴平”, “阴上”, “阴去”, “阴入”。

八音听感大致如下: “平声平道莫低昂”即声音响亮而舒长;“上声高呼猛烈强”指上扬而重浊;“去声分明哀远道”是指声音轻尖而尾长;“入声短促急收藏”指声音极轻,并迅速收起。

唐宋之后,久居苦寒之地的蒙古人携带着原始的语音系统入主中原,衣冠南渡,五胡染华,中原一带的汉语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,由八音退回到四声。元代后期以元大都(今北京)汉语语音为标准音,称为「天下通语」。这种读音演变为明清两朝的官话,以至后来民国的国语和四九年后中国大陆的普通话。

八音以及现在的四声是汉语的主要特征,汉语的这种声调特征在全世界各种语言中很特殊。虽然韩国、日本的语言也都有汉语的词汇,但都没有汉语的声调。实际上除了汉语之外,当今世界上流行的英、法、日等主要语言读音都只有轻重之分。按照中国的阴阳论来说,就是只分出了阴阳,尚未发展到四象和八卦。

八音在现今的普通话中虽然没有留存,但是完整保存在了粤语等东南部的方言中。因为粤语的音调丰富,所以少有普通话中的同音字现象,在很多情况下,表达同样的意思,用语更为简短。用粤语朗诵古诗词时,更能体现原本音韵。

直到近代之前,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对古文都是吟读的。这种吟读与唱更类似,绝不是现在读文章时的一个字一个字蹦豆读。如以粤语等方言吟唱古诗文,更是古意盎然,抑扬顿挫间意蕴回味无穷。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