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汉语天地 汉语365 汉语365:第八天

汉语365:第八天

3769

古代帝王称谓含义的由来演变

李旭彤

现在一说起古代帝王、将相、王公贵族,总会让人与权势、奢华、显赫等等词语联系起来。但是在中国古代,帝、王、天子,是百姓大众对各种为民服务者的尊称,而这些帝王,则以孤、寡自谦。史籍《逸周书》中描述了一段周灵王的长子太子晋与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、教育家、音乐家师旷的一段对话,让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是如何理解帝、王、天子含义的。

师旷问太子晋:“公开区分名号,包括异姓外邦,王、侯、君、公等等,以哪个最为尊,哪个最为上?”太子晋回答说:“人们一生来就看重男孩子,称之为‘胄子’;胄子成人以后,能理事做官,称之为‘士’;士率领众人按时劳作,就称之为‘伯’;伯能向众人推广善事,与百姓爱憎相同,称之为‘公’;公能树立名声、养育他物,与天道共存,称之为‘侯’;侯能成就群体,称之为‘君’;君有大德,分任诸侯而敦厚守信的,叫‘予一人’;善事广达四海,叫‘天子’;达于四荒的,叫‘天王’;四方荒远都来朝见,没有人怨恨与非议,就升而为帝。”

可见中国上古时代的帝王、天子、公侯,是以人的德行来定的。因为有德而人们心悦诚服追随之,随着追随者的增多,而逐步被人称之为士、伯、公、侯、君、天子、天王、帝。这些君王、天子也会自谦为寡人,寡德之人:寡人有何德何能,让大家追随。

到了秦王朝时,情况完全变了。西元前221年,秦王赢政以武力灭掉六国,平定天下,实施严刑峻法,建立了旷古未有的严酷政权。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,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,如果不改变“王”的称号,“无以称成功,传后世”,经反复考虑,认为自己“德高三皇,功过五帝”,决定兼采“帝”号,称为“皇帝”,以显示自己的尊贵。

朕在古代原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我”。如爱国诗人屈原在《离骚》首句中云:“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“朕”便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,不准别人再用。万岁也始于秦汉。“万岁”一词本是人们喜庆时的欢呼语。如《战国策》中记载,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,百姓们“高呼万岁”。秦汉以后,臣子朝见君王,拜恩庆贺,以呼“万岁”为常,遂成为帝王的代称。

陛下”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。《史记•秦始皇本纪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今陛下兴义兵,诛残贼,平定天下,海内为郡县,法令由一统,自上古以来未尝有,五帝所不及。”后来,人们就用“陛下”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,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,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。

可见,随着历史的演变,帝王、君主称谓的含义,已经从最初时表示百姓对这些君王的尊敬追随,变成了畏惧服从。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